前幾天,武漢金銀譚醫院院長說:新冠肺炎其實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這個說法讓很多人吃驚,有人留言說:一個自限性疾病,還死那么多人,這不是逗我們玩嘛。
其實,如果我們把自限性疾病定義為當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統的作用來恢復的病,這個院長說得沒錯,這次的Covid-19就是一個自限性疾病。而且這也不奇怪,其它更常見的人冠狀病毒,比如HCoV-229E和HCoV-OC43能導致普通感冒,感冒同樣是自限性疾病。
被這次的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后,有的人沒有癥狀,有的癥狀比較輕能自己恢復了,有的癥狀比較重,會出現呼吸衰竭(20%左右),還有的會導致死亡(約2%)。這些不同的結局,其實主要和人的免疫狀態有關。
對于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病人,醫生能做的主要是觀察,病情加重時及時干預。對于中重度的病人,醫生做的主要是對癥支持,比如呼吸困難導致缺氧,就給予吸氧,甚至上呼吸機,如果脫水、水電解質紊亂,就補液,糾正電解質,如果并發了細菌感染,則需要抗菌素治療等。
這些干預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緩解疾病帶來的痛苦,即對癥治療,另外一個是在病毒引發的器官衰竭時,給身體提供支撐,讓身體能扛到免疫系統能把病毒清除的時候,扛到了就活,扛不到就死。
我們所說的特效治療,指的是能明顯改變結局,比如縮短病程,降低重癥率或死亡率的非支持性治療,尤其是抗病毒的治療。
抗病毒治療主要是依靠阻止病毒和細胞的結合,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迄今為止,針對這次的SARS-Cov-2,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經過臨床驗證有用,不論中藥還是西藥,而且在未來幾個月內也不太可能有藥物能驗證出來,因為除了remdesivir等幾個藥在做臨床試驗外,大部分連正式的臨床試驗都沒開始。
前面新聞報道過的,比如雙黃連、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利巴韋林、干擾素等等,有的只是做了個體外試驗,有的只是沿用針對其它病毒的動物試驗或應用的結果來做的推測,都不是臨床驗證的結果。
而針對免疫系統的藥物和治療,比如預防性使用胸腺肽、重癥病人使用的激素抑制免疫,用恢復期病人的血漿治療,喝中藥等等,效果同樣沒有證實。
要驗證一個藥物或者治療是否有效,不是簡單的給一批病人用了上一個藥,然后數一數有多少病人好了,然后就得出一個治愈率達到多少的。而是至少要設置一個對照組,不用這種藥的同類病人,是不是也有這么多病人能好。而且對照的病人足夠多,病人也是隨機分組的,而且是用藥的人和吃藥的人都不知道是藥還是安慰劑的情況下,得出的結果才是更可靠的。
這次冠狀病毒,和流感比起來,傳染性更強,重癥率和死亡率也更高,所以是一個很大威脅。在危險之下,人都會去尋找可能的防御措施,危險越大,越容易慌不擇路,所以就越容易把各種有用沒用的措施都用上去。
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整個社會對傳統醫藥都有深厚的信仰,所以在沒有其它特效治療的情況下,傳統醫藥就很容易被當成救命稻草被廣泛使用,比如今天的熱門新聞就是湖北一半以上的確診病例都用了中醫藥治療。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如果直接把「用藥后恢復了」=「被這個藥治好了」,那對自限性疾病來說,用得最多的那個藥,肯定是「治好」的病例數最多的藥。
按這種算法,治好病人最多的不是西藥,也不是中藥,而是米飯和床,因為每個病人都要吃飯,也都要睡覺。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雖然湖北一半以上的確診病例都用了中醫藥治療,但目前湖北的確診病例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們不能就此說是用中醫藥導致的結果,因為還可能有醫療系統過載,早期診療經驗不足等原因,但我們同樣不能據此認為中醫藥在湖北發揮了很大作用,畢竟更高的病死率擺在這里。
對于大的醫療政策,我們無力去改變,寫這篇也不是想去反對什么,只是希望大家在任何時候都要記住:
只有「治好」病例數、治愈率的數據的藥物,不等于是有效的藥。沒有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數據的藥物,也不能算有效的藥,不論新藥、舊藥,還是中、南、西、北藥,都一樣。